興寧市新圩鎮里湖村劉屋10號,一間普通的土木結構客家民居,卻因門梁上方那塊鮮紅的“光榮烈屬”牌匾顯得與眾不同。進門可見右方白牆貼著一張畫,畫中男子眉清目秀,身著軍裝,翹腿坐在椅子上,神情怡然。
  劉子超是畫中男子的名字,出現在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。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,範寶俊、朱建華主編的《中華英烈大辭典》中,記者看到上面寫著:“劉子超,1906年生於興寧,共產黨員,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宣傳部長,1941年帶領戰友突出日軍重圍時,不幸以身殉國,時年36歲”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悅 發自梅州
  興寧市歷史紀念館一樓展廳,在介紹民國時期興寧籍黨政軍要員窗口可見劉子超個人簡介:劉子超,原名劉起亞,又名蘇華,筆名夢非、王夫、辛民,1906年生於興寧縣(現為市)新圩鎮里湖村。
  回鄉成立農會被“革退”出校
  記者從劉子超侄子劉善思處得知,劉子超曾育有一子,但1歲時夭折,養子劉漢達也於2008年在香港離世,健在的家屬後代中無人與伯父有直接接觸,他們對劉子超的瞭解源於長輩的講述和史料。
  在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鄧文慶的幫助下,記者得到了《梅州抗戰英烈》一書,書中收錄了原興寧縣黨史辦幹部羅梅騰撰寫的劉子超傳記。
  劉子超自幼勤奮好學,善於獨立思考,富於反抗精神,9歲時隨父親到粵北山區一間私塾念書。1926年春,中共興寧縣小組成立。在其領導下,興寧縣立中學的學生紛紛組織讀書會。同年,劉子超進入興寧縣立中學就讀,他積极參加讀書會的活動,閱讀了《共產主義ABC》、《唯物史觀淺說》等進步書刊,思想覺悟不斷提高。
  1926年8月,劉子超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入黨後,劉子超經常在課餘、假期帶領同學到農村宣傳民主革命,並回到家鄉主持成立了里湖鄉農會。不久,國民黨興寧縣政府和學校把劉子超定為“危險分子”,於同年冬天將他“革退”出校。
  1927年春,劉子超到梅縣東山中學就讀,不料遭人告密而被捕,關在梅城監獄。“他用錢收買了獄警,然後藉故上廁所逃脫。”劉子超侄孫劉贊成自小聽爺爺講述伯公的事跡,對伯公甚是敬佩。
  逃出監獄後,劉子超回到興寧,在黨組織領導下於1927年10月成立了新圩黨支部,他任宣傳委員,與戰友在新圩、水口一帶宣傳、發動群眾參加革命。
  反文化“圍剿”兩度被捕
  1928年12月,興寧縣共產黨組織被破壞,劉子超輾轉到上海,改名蘇華,在上海藝術大學學習,逐漸成為黨的理論家和活動家。
  1929年春,劉子超任中共滬西區委宣傳部長,秋後調任中共閘北區委書記,設法創辦了浦江中學,以此作為陣地,開展黨的工作。當時興寧縣黨組織連續遭到破壞,張中、陳孤風等一批共產黨員、共青團員到了上海,都由他恢復組織關係並安排工作。
  劉贊成告訴記者,伯公劉子超到上海後,陸續寄回書信與家裡聯繫,但由於時間久遠,書信早已丟失,內容亦不詳。“至今還保存好的是一張他和妻子的合影,解放後還找人臨摹貼在客廳牆上,以紀念他。”
  據羅梅騰撰文,1932年後,劉子超已成為上海社聯的主要骨幹,經常以國際共運研究專家的身份到暨南大學、復旦大學等學校和社團發表演講,並積极參加關於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。
  當時,中國的托派及一些反動文人在上海炮製了一場“中國社會史論戰”,他們從當時的社會性質、革命任務等根本問題上否定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,劉子超撰寫了《胡適哲學史大綱批判的批判》和《唯物辯證法與嚴靈峰》等文章一一給予理論性的回擊,捍衛了黨的正確路線。
  1933年,國民黨在上海繼續加緊文化“圍剿”,極力破壞共產黨的地下活動。劉子超曾兩次被捕,第一次無證釋放,第二次被判處徒刑,關押於蘇州反省院。次年受監期滿釋放。出獄後,他一度與黨組織失去聯繫,但他依舊積極從事革命活動,以“漆雕華”為筆名寫了許多文章在《讀書生活》等雜誌發表。
  1936年,劉子超恢復組織關係,成為“特別黨員”,隱蔽地投身於新的戰鬥。
  帶領戰友突圍時以身殉國
  1937年,朱瑞、劉子超根據黨的指示,開辦了華北軍政幹部訓練所,劉子超任黨組成員、訓練所主任。訓練所第一期招收學員200人,教授學員政治常識、游擊戰術等課程。12月,遷山西晉城,易名“華北軍政幹部學校”,劉子超任校長。
  1938年4月,豫北、太原、臨汾相繼淪陷。為了適應形勢需要,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決定建立太行南區游擊司令部,劉子超任司令員,統轄多個支隊,共有3000多人民武裝,活動在豫北修武一帶。
  1939年,劉子超隨徐向前到山東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宣傳部部長。同年10月,第一縱隊機關與山東縱隊機關合併為八路軍山東縱隊,劉子超任山東縱隊宣傳部長。期間,劉子超主持創辦了山東縱隊《前衛報》,組建了魯迅藝術宣傳大隊,還撰寫了《山東縱隊隊歌》歌詞。
  據瞭解,劉子超對文化工作非常重視,不僅具體抓《大眾日報》的宣傳報道,還親自撰寫了《汪逆兆銘賣國事敵的罪惡種種》、《日寇指揮下的萬仙會》、《粉碎日寇文化侵略政策與發展抗戰的文化教育運動》等數十篇文章在《大眾日報》上發表。
  1941年,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日寇在山東瘋狂實行“鐵壁合圍”的大掃蕩。12月11日,山東縱隊領導機關遭敵包圍,形勢異常險惡。劉子超鎮靜地隱藏好保密筆記本後,在帶領幾十位戰友突出重圍時不幸以身殉國,時年36歲。
  劉善思說,劉子超1928年離開興寧後再未返回家鄉,書信中斷後家人再無其音訊,直至1950年。“當時興寧縣縣長李戈倫來到家裡,告訴我父親劉子超犧牲了,家人才知道。”
  如今,劉子超安葬在山東省蒙陰縣垛莊孟良崮烈士陵園。劉贊成說,由於路途遙遠,去山東拜祭伯公的計劃遲遲未能實施。每當緬懷伯公時,他會選擇到位於興寧市合水鎮的合水革命烈士紀念碑,因為在碑上,他能找到伯公的名字——劉起亞。
  總策劃:張東明 王更輝
  總指揮:段功偉 郎國華
  總執行:梅志清 張翼飛
  版面統籌:徐林 謝苗楓 羅彥軍  (原標題:劉子超“華乾”校長以筆為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vewmlf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